手机版 神魂飄蕩網
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蝗蟲和螞蚱的區別,以及螞蚱 蚱蜢 蝗蟲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蝗蟲和螞蚱的區別有:
1、體型不同。蝗蟲體型大一些,成年的蝗蟲體型可達15-17厘米,而螞蚱體型小,體長大約在3-4厘米左右。
2、顏色不同。蝗蟲身體呈黃褐色,並且後腿也是比較發達;螞蚱全身呈黃綠色。
3、食性不同。螞蚱主要以青草和水稻葉為食,而蝗蟲除了以青草、稻葉等植物的葉為食外,還以其他植物葉為食。
此外,蝗蟲包含螞蚱,以及蝗蟲的種類更多一些。螞蚱具咀嚼式口器,觸角呈短鞭狀;而螞蚱口大、下巴發達,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、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。
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到:蝗蟲就是“螞蚱”,是世間的俗稱,屬直翅目,包括蚱總科、蜢總科、蝗總科的種類,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、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。
一、所屬類別的不同:
蝗蟲(俗稱“螞蚱”):屬昆蟲綱直翅目,蝗總科。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。在我國飛蝗有東亞飛蝗、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3種,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。
蚱蜢:是蚱蜢亞科昆蟲的統稱。與蝗蟲屬同類,但不同種。
二、生活習性的不同:
蝗蟲:蝗蟲的特點在於周期性的種群大爆發,並能長距離遷飛。蝗蟲從散居個體轉變成喜歡群體生活的個體,是飛蝗形成大規模群體、長距離遷飛和成災的重要原因。
蚱蜢:沒有集群和遷移的習性,常生活在一個地方,一般分散在田邊、草叢中活動,吃的是禾本科植物,所以也會對水稻和豆類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。
三、外形上的區別:
蝗蟲(俗稱“螞蚱”):觸角呈短鞭狀,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,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。體色有綠色和褐色,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。前翅狹長,常超過後足脛節中部,有褐色、暗色斑紋,群居型較深。後翅無色透明。
蚱蜢:常為綠色或黃褐色,雄蟲體小,雌蟲體大,背麵有淡紅色縱條紋。前胸背板的中隆線、側隆線及腹緣呈淡紅色。前翅綠色或枯草色,沿肘脈域有淡紅色條紋,或中脈有暗褐色縱條紋,後翅淡綠色。
擴展資料
防治方法
應強調前期提前預防,壓製為主,後期滅殺為輔,實施飛蝗的可持續治理。即積極發展和改善檢測預警技術水平,使信息能夠快速、準確傳遞,改造治理蝗蟲的發生基地,創造不利於飛蝗發生的生態環境,從根本上控製蝗害,必要時用藥防治,抑製群居型蝗蟲種群的形成。
改造蝗區生態環境
(1)興修水利,做到旱澇無災。
(2)墾荒種植,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,減少發生基地的麵積。
(3)保護利用天敵。充分利用好當地優勢天敵,發揮其自然控製蝗蟲種群的能力。
(4)農林牧漁綜合開發。對重點內澇蝗區可采用“上糧下魚”的農業綜合開發措施,抑製飛蝗種群密度。對較穩定的蝗區,可通過飛播牧草、定期放牧、加強草場管理等措施,提高植被的覆蓋度。
化學防治
防治適期:一般將嚴重發生的蝗蟲防治適期定為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齡前。防治指標:東亞飛蝗的防治指標為夏蝗0.3頭/㎡,試行0.45頭/㎡。
(1)噴霧或噴粉。馬拉硫磷+二線油、銳勁特超低量噴霧劑等用於飛機超低量噴霧。卡死克、馬拉硫磷原油、來福靈等用於地麵超低量噴霧。
(2)毒餌誘殺。當藥械不足或植被稀疏時,用毒餌誘殺防治效果好。
生物防治
(1)在蝗災區,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,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。也可在山坡放養雞、鴨、鵝等家禽防治。
(2)大麵積施用微孢子蟲。
參考資料:百度百科-蚱蜢
參考資料:百度百科-蝗蟲
蝗蟲和螞蚱沒有區別,指的是同一種動物,蝗蟲俗稱螞蚱。
蝗蟲是植食性,咬食動物的葉片、花蕾等,嚴重時會將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。成蟲是夜伏晝出,無明顯趨光性。蝗蟲成蟲產卵期長,一般是10-30天,多次交配,分批次產卵。雌成蟲會將卵聚產在土壤下麵。
蝗蟲的習性
蝗蟲種類繁多,產的卵均以在土中越冬。蝗蟲可分為群居型和散居型兩類,散居型一般沒有遠距離遷飛習性,而群居型的成蟲有成群遷移和遷飛習性,且遷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。遷飛時在空中可持續1~3天之久。蝗的成蟲食量較大,主要吃草,特別愛吃禾本科植物。
1、螞蚱身形比較小,蝗蟲較大,蚱蜢另一種叫法是螞蚱。簡單的區別就是:尖頭蚱蜢,圓頭蝗蟲。
2、螞蚱:蚱蜢是一種無脊椎動物,昆蟲綱,直翅目,蝗科,蚱蜢亞科昆蟲的統稱。我國常見的為中華蚱蜢,雌蟲較雄蟲大,體綠色或黃褐色,頭尖,呈圓錐形;觸角短,基部有明顯的複眼。後足發達,善於跳躍,飛時可發出“劄劄”聲音。如用手握住2條後足,可作上下跳動。咀嚼式口器,為害禾本科植物。多分散在田邊、草叢中活動。南方各省分布較多。螞蚱,植食性昆蟲,具咀嚼式口器。觸角呈短鞭狀,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,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。體色有綠色和褐色,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。螞蚱口大、下巴發達,以植物葉片為食,全世界有超過12000種螞蚱,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、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。
3、蝗蟲:蝗蟲是一種無脊椎動物,昆蟲綱,直翅目,蝗科。體軀一般細長,分頭、胸、腹3部分,體表包有1層堅韌外骨骼。體色有綠色或黃褐色。咀嚼式口器。後足強大,適於跳躍。雌蟲較大,身體末端具有短而彎曲的產卵器,以此鑿土產卵。卵成塊。不完全變態,若蟲一般稱為“蝻”。剛孵化出的若蟲無翅,僅能跳躍,故俗稱“跳蝻”,需經5次蛻皮逐漸發育成具有2對翅的成蟲。若蟲與成蟲的形態結構、生活習性相似,食性相同,食量很大,主要為害禾本科植物。種類很多,全世界約有1萬餘種,我國有300餘種。蝗蟲又稱螞蚌,現在養殖的大多為東亞飛蝗。東亞飛蝗屬昆蟲綱,直翅目,蝗總科昆蟲。
蝗蟲和螞蚱的區別:體型不同、顏色不同、類別不同、生活習性不同、營養價值不同。
1、體型不同
蝗蟲體型大一些,成年的蝗蟲體型可達15-17厘米,而螞蚱體型小一些,體長大約在3-4厘米左右。
2、顏色不同
蝗蟲的顏色有青顏色、咖啡色、青褐色等,螞蚱通常為綠色、褐色或黑色。
3、類別不同
螞蚱屬於直翅目中蝗蟲目,蝗蟲屬於屬直翅目,包括蚱總科、蜢總科、蝗總科。
4、生活習性不同
螞蚱主要以嫩青草和水稻葉為食,喜歡生長在溫度適宜,濕度高的地方。蝗蟲除了以青草、稻葉、麥葉、甘蔗、蘆葦等草本植物的葉為食外,還以其他植物葉為食,喜歡生活在幹旱炎熱的地方。
5、營養價值不同
蝗蟲的營養價值高,但因體型較大,一般無人選擇食用,而螞蚱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,是我國西南三省及東南亞國家,緬甸、泰國、老撾、越南、柬埔寨、印尼等民眾較為喜歡的昆蟲食材。
蝗蟲的危害
蝗蟲是危害禾本科植物的農業害蟲,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。
土蝗食物範圍廣,可取食小麥、水稻、穀子、玉米、豆類、煙草、蘆葦、蔬菜、果樹、林木及雜草的葉子、嫩莖、花蕾和嫩果等。飛蝗主要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,最嗜食蘆葦、稗草和紅草等雜草,栽培作物中的小麥、玉米、高粱、水稻、粟、甘蔗等也喜食。
關於蝗蟲和螞蚱的區別和螞蚱 蚱蜢 蝗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,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?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,記得收藏關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關於蝗蟲和螞蚱的區別的詳細內容...